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要闻 >> 文章正文
 

基于《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保障框架
时间:2025-9-19 15:42:08

  《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证券期货行业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的核心法规,旨在规范行业机构(如期货公司、交易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办法》明确将“投资者信息安全”纳入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目标,要求期货公司、交易所等机构建立“全流程、全覆盖”的信息保护体系,重点强化以下原则:

  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存储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投资者信息,禁止超范围使用或泄露。

  分级保护原则:对投资者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实施更高强度的安全防护(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

  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要求机构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数据加密)的同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权限分级、审计追踪)。

  应急响应原则:建立信息泄露事件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投资者及时获知风险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期货投资者的信息权利与义务

  (一)投资者的核心权利

  根据《办法》,期货投资者享有以下信息安全相关权利:

  1、知情权

  机构需明确告知投资者信息收集目的、使用范围及保护措施(如通过《隐私政策》或《用户协议》),禁止隐瞒或误导性说明。

  投资者有权查询自身信息的使用情况(如被哪些第三方共享、用于何种业务)。

  2、选择权

  对非必要的信息收集(如与交易无关的个性化推荐),投资者有权拒绝提供或要求关闭相关服务。

  3、申诉与维权权

  若发现信息泄露或滥用,投资者可向期货公司投诉,或向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举报;因信息泄露导致损失的,可依法追究机构责任。

  4、被遗忘权

  在符合法规要求(如反洗钱、税务监管)的前提下,投资者可要求机构删除不再必要的个人信息(如已注销账户的交易记录)。

  (二)投资者的配合义务

  为保障自身信息安全,投资者需履行以下义务:

  提供真实信息:开户时需提供真实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避免因虚假信息导致账户异常时无法及时接收通知。

  妥善保管凭证:不向他人透露账户密码、验证码、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等敏感信息,避免使用公共设备或网络登录账户。

  及时更新信息:若联系方式、银行账户等发生变化,需及时通过期货公司官方渠道更新,避免因信息过期导致无法接收风险提示。

  配合安全验证:在机构要求进行身份验证(如双因素认证、人脸识别)时,积极配合以确认操作合法性。

  三、期货公司等机构的信息安全责任

  根据《办法》,期货公司、交易所、资金存管银行等机构需承担以下核心责任,确保投资者信息安全:

  1、技术防护措施

  数据加密:对投资者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交易记录)采用加密存储(如AES-256算法)和传输(如SSL/TLS协议),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访问控制:建立“最小权限”原则,仅允许授权人员访问投资者信息,并记录操作日志(如谁在何时查询了某账户的交易记录)。

  安全审计: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

  防病毒与入侵检测:部署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并阻断恶意攻击(如木马病毒、DDoS攻击)。

  2、管理防护措施

  制度建设: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投资者信息保护细则》等内部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如IT部门负责技术防护,合规部门负责监督)。

  人员培训:定期对员工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强化“保密意识”,禁止员工私自查询、泄露投资者信息。

  第三方合作管理:对合作的行情软件、资金存管银行、技术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评估,要求其签订《保密协议》,并定期监督其合规情况。

  3、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

  风险监测: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异常登录(如异地登录、频繁尝试密码)、异常交易(如非本人操作品种、大额资金转移)等行为进行预警。

  应急响应:制定《信息泄露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报告、处置、恢复流程;一旦发生信息泄露,需在24小时内向监管机构报告,并通知受影响的投资者。

  补偿与修复:对因信息泄露导致损失的投资者,机构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协助其修复信用记录(如联系银行、征信机构)。

  四、监管机构的监督与处罚措施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中国期货业协会等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办法》的执行,对违规机构采取以下措施:

  1、日常监督

  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如查阅机构的信息安全制度、操作日志),或非现场检查(如通过监管系统监测异常交易数据)。

  对投资者投诉集中的机构,启动专项调查,核实是否存在信息泄露或滥用行为。

  2、行政处罚

  对未履行信息安全责任的机构,可采取警告、罚款(如最高50万元)、暂停业务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可吊销业务许可证。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可给予警告、罚款(如最高30万元)或市场禁入等处罚。

  3、公开曝光

  对典型违规案例(如信息泄露导致投资者重大损失)进行公开通报,警示行业机构加强合规管理。

作者: chengtianhao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