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要闻 >> 文章正文
 

【媒体看期市】期货市场助力商品标准体系破题升级
时间:2025-5-8 17:20:18

  标准是经济活动的技术支撑,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以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改革步伐持续加快。在推动标准提档升级、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的过程中,期货市场正以独特方式贡献解决方案。期货日报记者近日在调研中获悉,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期货市场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大商所通过科学制定期货交割质量标准、参与商品标准制定等举措,在多个产业领域推动相关商品标准提档升级,为完善大宗商品标准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01

  聚力标准统一:一根原木的量材革新

  “过去,南北木材商常因检尺标准不同产生纠纷。现在,期货交割标准的推出,让大家有了共同认可的‘度量衡’。”北新国际木业总经理王卫仁指着仓库里整齐码放的原木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我国原木市场存在检尺标准不统一、检验行业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大商所研发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产生这一症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南北方原木体积测量标准不统一,同一根原木检测长度、径级检尺标准均存在差异,最高能达到10%;另一方面,行业缺乏智能检验标准,而人工检验误差大、效率低。随着2024年11月原木期货在大商所上市,这个年加工产值超过2万亿元的产业正加速迈向标准一致化。

  立足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大商所在原木期货研发过程中,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指标体系,采用形态、树种、材长、检尺径、外观缺陷等指标,科学制定交割质量标准,并通过采用国标检尺推动南北方检尺标准统一,打通区域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大商所还牵头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研究论证、制定智能检验标准。2024年7月,《原木直径、材长智能检量技术》团体标准发布。相关标准推出后,不仅消除了人工检尺误差,还使检验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

  “智能检验标准不仅化解了现货市场测量标准混乱的难题,更以技术赋能产业,推动全行业标准化水平跃升。”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会长李佳峰对记者表示。

  原木期货上市后,产业已经出现积极变化。目前西南地区部分企业和林农开始尝试参考交割标准进行口径、材长上的分级和报价,逐步规范采伐、销售环节,提升林农和林场收入,促进绿色生态价值更好实现。王卫仁认为,原木期货通过“优质优价”的引导效应,将推动林木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统一的检验秩序一旦形成,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运行,对期现货市场的发展都属于利好。”江苏苏州港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市场业务部经理杨前程对记者表示,近期该公司完成了全国首笔采用“机器+人工”检尺的原木期转现交易的检验业务。

  02

  深耕标准制定:再生钢铁原料检验的“期货解法”

  再生钢铁原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唯一可以替代铁矿石的铁素资源,也是钢铁工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种重要原料。2024年,我国再生钢铁原料消费量超过2亿吨。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再生钢铁原料的标准化难题同样迎来突破。2024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新版国家标准《再生钢铁原料》(GB/T39733-2024)中,混料交易、夹杂物检测、检验组批等三项技术指标吸纳了来自大商所的建议。

  再生钢铁原料因来源复杂、分拣技术良莠不齐,长期面临品质差异大、分类混乱等挑战。为了攻克期货合约设计中的标准化难题,大商所深度参与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推动技术指标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检验各环节的规范性和便利性。

  “新国标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卢春生表示,新标准不仅对保障钢铁原料战略资源供应链稳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未来期现货标准的统一、对期现货市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的标准体系。在参与国家标准修订的同时,大商所还联合质检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在大量试验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了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2024年2月,《再生钢铁原料取制样操作规范》(T/CIQA78-2024)落地实施,破解了取样代表性难题。2025年1月,《再生钢铁原料钢水收得率的测定熔融重量法》(T/CSTM01372-2024)实施,填补了核心指标检验方法空白,进一步提高了检验的规范性和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也为再生钢铁原料期货上市扫除了检验方面的技术障碍。

  03

  突破标准瓶颈:焦炭标准的绿色迭代

  在已上市品种领域,期货标准也在持续赋能现货标准体系动态优化完善。

  焦炭期货自2011年在大商所上市以来,见证了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绿色智能的升级过程。近年来,干熄焦因具有节能降耗的特点,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引导下,成为主流焦炭品种,也成为焦炭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调整的锚定方向。然而,由于现货市场缺乏统一、客观的干熄焦与湿熄焦区分方法,流通环节的干熄焦容易被误判为湿熄焦。产业缺乏明确的定价基准,既容易引起现货贸易质量纠纷、制约产业升级,也给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设计带来了难题。

  为更好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调整焦炭期货交割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大商所与中国炼焦协会、多家质检机构、产业企业共同合作,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形成了一套客观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焦炭平衡水分检测方法,能够更精准地区分干熄焦与湿熄焦。

  2024年12月,《干熄焦与湿熄焦的判定——平衡水分法》团体标准发布,已于202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与此同时,焦炭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修改同步落地,将于2604合约开始实施。

  “水分是区分干熄焦和湿熄焦的主要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干熄焦水分较低,小于1%,湿熄焦水分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两者较容易区分。但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由于环保要求,会打水降尘,或者因天气等特殊情况,干熄焦水分可能上升,超过了1%,进而被误判成湿熄焦。干熄焦和湿熄焦价格差异比较大,干熄焦生产商会因此遭受损失。平衡水分法团体标准能够有效区分焦炭中的水分是由生产过程产生,还是在贸易流通环节产生,从而有效识别出干熄焦,解决了行业区分干熄焦与湿熄焦的难题,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明确了检测标准,对畅通产品流通、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煤科院煤质技术与标准化研究所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从原木检尺到再生钢铁原料检验,从焦炭分类到鸡蛋、生猪等更多大宗商品领域,多年来,大商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立足产业实际,与产业机构密切合作,科学制定期货品种交割质量标准、创新检验方法、推动制定相关商品标准,以专业所长服务实体所需,为我国大宗商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新的解题思路。期货市场正以标准化、专业化的实践,成为完善商品标准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力量。

作者: chengtianhao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