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要闻 >> 文章正文
 

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支点
时间:2025-4-11 10:23:59

  期货市场应从四个维度发力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伟蓝图中,价格机制犹如经济血脉的“中枢神经”,而期货市场正是激活这一系统的关键引擎。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进重要商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优化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监管等规则,夯实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彰显了期货市场的独特价值,更揭示了现代价格治理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纽带,期货市场正从专业工具升维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维护战略资源安全、推动制度型开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目标具有天然契合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是破除区域壁垒、实现要素高效配置,而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形成的价格天然具有全局性、连续性和预期引导性。例如,在农产品领域,生猪期货通过活体交割质量标准的确立,倒逼养殖行业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从饲料、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全国统一质量体系。这种“以标准促统一”的实践,正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写照。

  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期货市场在四个维度持续发力。

  首先是构建大宗商品流通的“高速公路”。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146个期货、期权品种,但新能源金属、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仍有空白。加快推出电力、稀土等期货品种,在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圈增设交割仓库,形成“期货价格+区域升贴水”的定价体系,将有效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

  其次是打造风险管理的“防洪堤坝”。“保险+期货”项目为农户和农企提供风险保障,这种将金融工具嵌入农业生产的创新,正在粮食、生猪等重点领域构建全产业链风险管理闭环。与此同时,场外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个性化套保方案,显示出风险管理需求的强劲增长。

  再次是培育统一市场规则的“孵化器”。期货交割标准对现货市场的倒逼效应日益显著,如低硫燃料油期货推动行业建立硫含量检测国家标准。这种期现联动的标准化进程,正在多个领域重塑市场规则体系。

  最后是实现现货数据的有序治理与安全管控。当前我国大宗商品现货数据散落于产业链各环节,部分核心数据被少数私有企业垄断,甚至出现别有用心的境外机构通过非公开渠道收购港口库存、工厂开工率等敏感信息的情况。这类“数据黑箱”不仅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可能暴露国家战略资源的供需动向,形成潜在安全风险。《意见》提出的“健全覆盖国内外、产供销、期现货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钥匙”。

  在数据要素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层面急需建立统一的现货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全国大宗商品数据统一平台”,能够将分散的市场“信息碎片”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战略拼图”。这一中枢系统需明确数据权属,对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实施分级管理:基础流通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撑期货市场定价;敏感产业数据通过“白名单”机制向持牌机构定向开放;涉及国家储备的核心数据则纳入保密体系。试点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调用全程留痕,有效防范别有用心的境外机构通过技术服务协议等隐蔽渠道获取敏感信息。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强大期货市场的支撑。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助推美国成为粮仓,到伦敦金属交易所巩固英国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地位,金融基础设施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早已被反复验证。

  今日中国期货市场的建设,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举措,更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型开放实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期货市场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金融工具范畴。它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黏合剂”,通过价格信号打破地域分割;是实体经济的“护航者”,借助风险管理工具平抑周期波动;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晴雨表”,用定价话语权标注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新坐标(603040)。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期货市场必将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chengtianhao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