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文章正文 |
|
“实”在烟台:凭实业跃上万亿 靠实干再辟新天 |
|||||||
时间:2024-3-27 6:58:39 | ||||||||
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时代大潮一往无前,浪花淘尽始见真金。 时针回拨至200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地图徐徐铺开,目光落在黄渤海之滨,提出了“东部突破烟台”。2023年,烟台成功突围,以生产总值10162.46亿元的成绩,挺进“万亿GDP俱乐部”,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首个非省会、非副省级以上的万亿级城市,摘得“北方第一地级市”的桂冠。 如果将城市间的竞逐视作一场赛跑,烟台则是一名以耐力和韧性见长的选手。回首万亿之路,从2002年突破千亿元,到2012年突破五千亿元,再到2023年突破万亿元,烟台稳扎稳打,一步一台阶,十年一跨越。没有惊艳众人的单点爆发、鲜见出其不意的弯道超车,烟台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出了一条平滑稳健的增长曲线。 烟台为什么“行”?近日,由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率领的采访团一行来到这座“仙境之城”,探寻它的发展密码。出发前,印象中的烟台坐拥长山列岛、蓬莱仙境,云蒸霞蔚间自带一股仙气。调研中,“实在”是记者最常听到的关键词,不仅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品质,也内化为城市的精神底蕴。多年来,实在的烟台人扎扎实实办企业、育产业、强实业,并以一以贯之的实干精神,奋进万亿后的新征程。 工业厚实:优势产业焕新彩 新兴产业蓄新能 翻阅最近三年的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实业报国”作为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基因,一直贯穿其中。烟台实现万亿跨越,伏笔早已埋下。 百余年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秉承实业报国之志,斥巨资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历时七年,酿出了中国的第一瓶葡萄酒。此后,北极星钟表、三环锁、烟台啤酒等家喻户晓的传统工业产品相继涌现,重工、厚商、亲企成为烟台的浓厚传统。 百余年来,烟台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厚实,构建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工业体系。在41个工业大类中,烟台的工业体系就涉及37个。目前,制造业已占据烟台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培育形成2900多家制造业强企。烟台市工信局四级调研员于远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2023年,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1个和4.6个百分点,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迈入万亿级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纵观全球,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底蕴深厚的工业基础既是一笔财富,也可能成为包袱与“诅咒”。伯明翰、底特律等老牌工业城市曾风光无限,却随着科技发展、产业转移、环境污染而走向衰败。经济结构偏“重”的山东,自2018年开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提出“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城市之一,烟台在多年努力下,实现了“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跨越转型。 ——优势产业焕新向绿,传统动能澎湃依旧。 长久以来,石化化工是烟台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大,分量重。全球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行业龙头万华化学(600309)、全国最大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泰和新材(002254)、国内领先的轮胎生产厂商玲珑轮胎(601966)……一大批知名企业在烟台集聚。 万华化学是烟台资本市场中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1978年建厂的万华化学脱胎于烟台合成革厂,成立之初的使命是让中国老百姓(603883)穿上皮鞋。如今,公司业务已延伸至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级的化工巨头。 “通过这么多年的技术创新,我们的产品都能够实现从一开始的国内一流、到国际一流、再到国际领先。”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份底气,源于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持续进行科研投入,走“上下游一体化、产业相关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据介绍,公司目前实现11项全球首创技术,打破31项“卡脖子”技术,拥有发明专利达6200多项。 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万华化学致力于加强碳足迹管理,推动节能减排、绿色转型。以万华化学—河海综合智慧能源(600869)项目为例,万华首创了智慧热集成能源利用技术,对化工生产中的废热实现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将园区低温废热回收,低成本加工成能为园区装置提供替代蒸汽的高品位热源;另一方面,通过分布式能源站,将热能汇总至市政供热管网,为千家万户供暖。“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约煤炭约2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0万吨,节约用水千万方以上。”廖增太表示。 当前,烟台正锚定“世界级绿色石化城”的目标,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万华化学为代表的企业,用切实的行动,为石化化工产业打上了高端、绿色、低碳的新标签,让传统动能澎湃依旧,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旧动能交织向前。 2021年,烟台发布《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全力实施“9+N”产业培育工程,到2023年培育形成2个2000亿级、4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谋划布局生命科学、深海空天、新一代核电、人工智能等N个前沿性产业。在稳固传统优势产业底盘的同时,烟台加速膨胀裂变一批新兴产业,为未来赢取主动权。 走进牟平区蓝色药谷·生命岛,这个2022年才开工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只用短短两年时间便注册92家企业,签约落地东诚核聚、蓝纳成创新药物等产业项目40个;作为我国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已成功组织保障海上发射任务10次,累计发射卫星57颗,目前已招引集聚产业项目21个……近年来,烟台新兴产业正跑出加速度,新兴动能拔节生长。 值得称道的是,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烟台逐渐打破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限。2019年,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公布,烟台有两个产业入围,分别是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代表企业正是万华化学、泰和新材等化工新材料企业。 “在传统的理解中,化工是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但以万华化学为例,当前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200余件,‘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紧握全球MDI话语权,推动我市先进结构材料入选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就说明通过研发和创新,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新质生产力,可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烟台市发改委综合科负责人张宝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今,传统动能与新兴动能两股力量交织向前,相得益彰,打造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烟台样板”。 政府务实:既做好“规划师” 又甘当“勤务员” 此行采访,一件小事给证券时报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采访烟台市政府某位领导时,他两次向记者提出:“后续的报道,请不要给我太多镜头,还是将时间更多留给我们的企业家。” 甘当配角,不抢戏份,不出风头,几天接触下来,这正是烟台政府工作人员给记者留下的印象。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务实有为的政府润物细无声,滋养着烟台的营商环境,让广大企业减少顾虑,在有效市场中放开手脚施展抱负。 ——做好“规划师”,为经济发展绘制蓝图,谋定方向。 从2021年起,烟台就聚焦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汽车等16条重点产业链,谋划出台“链长制”。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每个重点产业链确定1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以“链式发展”实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产业集群。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烟台的重点产业链进入“倍速”发展阶段。 以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例,张宝告诉记者,市发改委作为这一产业链的链办,全力推进谋划清洁能源项目,在调研风电领域中发现,烟台海上风电链条缺少海缆项目,针对性引进电缆装备制造项目。这一项目已完成选址,烟台也借此实现了从生产到发电阶段的全链条闭环风电产业。 三峡牟平与华能半岛北龙口海上风电并网发电、海阳核电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度、全国首个投运的城市级虚拟电厂建成、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5万千瓦、清洁供暖在烟台全域渐次推进……一项项成就和数据,成为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向前“狂飙”的生动注脚。“核、风、光、氢、储、LNG”协同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成形,又为烟台的各大重大生产项目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保障,助力烟台打造绿色低碳样板城市。 ——当好“勤务员”,为企业发展悉心服务,排忧解难。 正如浇水育苗,大水漫灌会带来负担,水太少又不利于幼苗的快速生长,要讲究恰到好处。在烟台,政府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一方面为企业松绑,不对企业发展做过多干预;另一方面,通过亲清会客厅、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等举措,收集和解决企业的困难与诉求,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以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例,市政府领导、39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全体服务专员全动员,每月各确定两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重点走访,不求多,但求实、求精、求准。服务企业专员制度还与“链长制”结合,不像以往“安排哪里就走访哪里”,如今走访将更多聚焦自身所负责的产业链。服务专员也从以前的“不懂”“不会”,逐渐成长为行业专家,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我们去年创新推动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提质扩面,完善‘一个平台受理、一个专班分办、十个小组专办’闭环工作流程。”于远明介绍,目前2224名服务企业专员已“全天候”联系服务3801家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5100余个。 企业家踏实:聚焦主业守正 锚定未来创新 2021年,对于荣昌生物而言是收获“果实”的一年。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双靶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药泰它西普、中国首款国产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先后获批上市,并于当年底双双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鲜有人知道的是,从研发到上市,荣昌生物在这两款新药的开发上经历了漫漫“长跑”,其中在泰它西普上更是默默耕耘了13年。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08年荣昌生物创立时,我国获批的Ⅰ类新药总共只有5个,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个令医药人闻风丧胆的别称——“新药坟场”,无数探索折戟而归。然而,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房健民瞄准了这个几乎一片空白的领域,带着研发团队在借来的大学实验室里潜心钻研,在设备有限、培养规模小、细胞表达量低等重重困难下,“十年磨一药”,最终取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与一般的创新药公司以投资驱动不同,荣昌生物作为荣昌制药曾经的子公司,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主要依靠荣昌制药卖中药的收入“输血”。而荣昌制药正是由王威东于1993年创立的公司,从事传统中药的开发、生产及销售,旗下拥有肛泰、甜梦、银杏叶片、舒肝和胃丸等一批知名产品。 依托成熟产品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稳定的现金流,本可以过舒服的“小日子”,但王威东选择了进军创新药研发这个最难却最能代表未来的赛道,从1997年起就谋划向生物制药转型,并与房健民发起创建了荣昌生物。在王威东看来,药企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坚持研制新药,为患者创造更大的临床价值。 坚持长期主义,在主业上不断投入研发和拓展市场,市场会给这样的企业慷慨回馈。王威东告诉记者,2021年,公司已经与国际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西雅图基因(已被辉瑞收购)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对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进行商业化开发,公司已从此交易中获得2亿美元首付款,未来将获得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从高个位数到百分之十几的梯度销售提成。 选择一条赛道,就心无旁骛地在这条赛道上深耕、拓展、延伸,踏踏实实将产品和市场做好,不仅将路走通,而且将路走长、走宽、走到行业前列。在烟台,还有许多像荣昌和王威东这样的企业与企业家,干实业已经成为烟台企业家的共识和集体自觉。 泰和新材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87年,泰和新材从氨纶起家,通过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国际领先”的发展道路。1999年,公司对难度大、壁垒高的间位芳纶材料开展研发,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并逐步建设了芳纶纸、对位芳纶、智能纤维产业化项目,所有产品均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工艺技术。 “泰和从来没输过,我们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公司董事长宋西全这样说。“没输过”的绝对自信,不仅源于技术的领先,也因为泰和新材始终围绕新材料领域及其上下游,拓展应用市场,开发具有潜力的产品。 以芳纶应用为例,在泰和新材的企业展厅,一张A4纸大小、高1厘米左右、造型奇特的芳纶纸蜂窝格外引人注意。据介绍,这是一种由芳纶纸制作的蜂窝结构材料,可承重2.7吨,目前广泛应用于飞机雷达罩以及舱门、行李架、隔墙等大刚性次受力结构部件。除了芳纶纸,公司还研制了可应用于应急逃生的芳纶绳、可应用于工厂生产车间的芳纶耐高温手套、防切割手套和阻燃防静电工装……从航空工业到安全防护、轨道交通、电气电子,泰和新材的芳纶产业主线不断扩张。 “烟台的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忍不拔、守正创新,很少会有太大的跨界,都是在自己的主赛道上创新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主业脉络非常清晰。”烟台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磊向记者表示。正是这样一批锚定主业、经营稳健、质地优良的企业,为烟台这座“万亿之城”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地基,共同绘就了烟台平滑稳健的经济增长曲线。 金融向“实”:资本赋能实业 实业壮大资本 烟台是山东省第三座GDP跨越万亿的城市,经济总量落后于青岛和济南。然而在资本市场,“烟台板块”却十分亮眼。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烟台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4家,总市值将近80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首位。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定增、配股、发行债券等形式,累计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537.28亿元,其中股权融资2026.08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仅规模亮眼,烟台在资本市场的新突破上也走在全国前列:睿创微纳(688002)是全国首批、山东省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南山智尚是山东省首家创业板注册制上市公司;汉鑫科技是全国首批、山东省首家直接登陆北交所上市公司;荣昌生物是山东省首家“H+A”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一个又一个“首家”与“首批”,彰显着“烟台板块”的活跃与活力。 “烟台板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归根结底是因为产业发达,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企业。“烟台一直强调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制造业是烟台发展的基础,因此金融必须聚焦制造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贾磊表示。在烟台,金融“实”字当头、“实”字为先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本与实业“双向奔赴”,实现了互促共荣。 一方面,资本赋能实业作用突出,尤其在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方面功不可没。在这其中,睿创微纳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案例。2009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部门组团到深圳考察,遇到了睿创微纳创始团队。因为觉得项目前景好,烟台经开区便协调有关方面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同年,睿创微纳在烟台经开区注册成立,作为新光电产业龙头入驻烟台光电产业园。 此后,睿创微纳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成长为国内非制冷红外领域的头部企业,并于2019年7月作为山东首家、全国首批公司,顺利登陆科创板。不仅如此,睿创微纳作为行业龙头,在深耕红外产业、扩大研发布局的同时,也加速了烟台光电产业链的集聚发展,缔造了“一次招商成就一个龙头、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佳话。 另一方面,实业乐于拥抱资本、善于驾驭资本,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也壮大了资本的力量。在这其中,万华化学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廖增太如此形容登陆资本市场后的万华。自上市以来,万华化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从1999年的2.1亿元和0.2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754亿元和168亿元,分别增长了834倍和645倍。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万华化学将现金分红作为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上市以来每年均进行现金分红,已分红共计412亿元,是累计融资额的14倍。依托稳健的经营业绩、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万华化学长期雄踞山东省上市公司市值第一名,因其长期成长性和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而被称作“化工茅”。 “作为山东省第三个万亿级城市,更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在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说。从一个沿海小城逐步发展成为万亿级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烟台以实业兴市,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站在万亿的新起点上,期待烟台继续夯实产业之基,在迈向更高目标的新征程上接续跑出漂亮的增长曲线。 |
||||||||
作者: feixiang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