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文章正文 |
|
新起点新机遇 河南开启发展新篇章 |
|||||||
时间:2024-3-27 6:24:15 | ||||||||
证券时报记者 赵黎昀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河南通过扩大开放水平、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升级,已成功吸引众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豫投资兴业,拉动新兴产业顺势落地开花。而在农产品(000061)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河南近年来也通过加强科技赋能,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强化了企业竞争实力。 2023年,河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91万亿元,继续稳坐中部六省之首,充分展示了该省多年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果。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河南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搭台” 创新发展“大戏”登场 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生物药行业,被戏称作“三高”行业。 由于前期研发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资金投入,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历经“九死一生”,最终依然未能实现产品上市,错失了带来更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机遇。 如何辅助初创企业度过漫长又艰辛的研发期?这是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负责人思考的课题。 “创新药前期研发不仅耗时较长,过程中因研发环节众多,涉及很多重复性研发资源投入,大多耗资规模都达到数亿美金。”中原医科城管委会负责人称,在此背景下,中原医科城引导、搭建的大分子CDMO公共实验平台,成为了创新药研发的孵化器。该平台可以减轻生物医药企业重资产投入,为企业提供外包的药物研发服务,节省成本的同时,也缩减了研发时间。 据了解,自创立以来,该平台先后承接了包括鸿运华宁、郑州晟斯、启辰生物(俄罗斯新冠疫苗SPUTNIK V)等国内外企业的订单,累计订单总额超2亿元。 CDMO平台是中原医学科学城CXO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其中一环。除提供研发服务外,中原医学科学城还通过与国内一线专业基金合作,构建了市场化的投资体系等。由政府“搭台”,协助生物医药企业走高“从0到1”的起步期,最终唱出创新发展的“大戏”。 2023年7月,重建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落户中原医科城,今年2月,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同样在这里正式揭牌亮相。中原医科城迎来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于一体的“五医”循环发展模式,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为“龙头”,中原医学科学城作“载体”,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集群”,一座“院城产”融合发展的医学科学创新高峰正加速隆起。 这个河南省在建的最大规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吸引了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头部创新企业,中国医药(600056)工业百强覆盖率已达30%。 “生物医药产业是临空偏好型产业。借助郑州机场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机场的货物集疏能力优势、‘米’字形高速铁路网5小时内通达国家重点城市群和经济区优势、国际陆港中心大宗商品快速集散分拨优势、公路运输转运便捷优势,可实现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品的低成本、高效流通。”谈及中原医科城的优势,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医疗大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医疗机构总数全国第三、总床位数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全国第五,可为中原医学科学城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他表示,未来中原医学科学城将聚焦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免疫疗法、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领域,确保2024年每月一套“新动作”、每季一批“新项目”,在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探索走出具有中原医学科学城特色的院城产融合发展道路,助力形成“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 科技引领开启 经济发展新篇章 以生物医药、创新药研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河南快速发展。而对于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企业而言,紧跟科技创新步伐,抢抓新质生产力高地,也是助力实体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的重要砝码。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河南籍企业宇通,是以客车、卡车为主业的大型商用车集团,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宇通客车(600066)和宇通重工,产品覆盖客车、卡车、专用车辆、零部件及工程机械。 “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保持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行业及省级研发平台,建立了客车专用的试验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宇通已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及智能网联云平台技术、多场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宇通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高鹏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李高鹏表示,2023年宇通发布了商用车行业首个软硬件一体化电动专属平台“睿控E平台”,可以实现硬件高度融合集成、软件在线升级。在软、硬件的高度融合下,睿控E平台能够将高安全高效能电池、多合一动力域控制器、高效高集成电驱动桥、多源超低温热泵、高效补能技术、智能网联驾驶舱、智能网联云平台等领域的技术融为一身。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续航领先10%以上,运营成本也可降低20%。 2023年,洛阳钼业(603993)超越嘉能可,成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商,此前,该公司铜、钼、钨、铌产量也在全球排名前列。 洛阳钼业逐步成长为矿业巨头的背后,也饱含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洛阳钼业董事会办公室公共关系总监周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境内,洛阳钼业建设了国内首家无人智慧矿山和河南省首批智能车间,采选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和工艺过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了40%以上。此外,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公司成功实现矿山装备的远程控制和无人驾驶,首次将5G应用到无人矿山领域,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矿工“坐在空调房里也能挖到世界各地的矿”。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采矿端,在冶炼端,洛阳钼业中国区经过潜心研究,掌握了低品位白钨回收技术和铜回收技术,每年可以增加铜精矿5000多吨。2018年,该公司副产萤石回收也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高品位萤石精矿。 作为无机氟化工龙头企业,多氟多(002407)的业绩腾飞之路,也始于公司在新能源行业“卡脖子”产品六氟磷酸锂上实现的自主技术突破。 “2011年以前,日本化工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六氟磷酸锂市场,国内锂电池行业因相关材料技术劣势,发展相对落后于日韩。多氟多从2006年开始自主研发六氟磷酸锂,终在2012年率先实现了晶体六氟磷酸锂国产化生产,正由于在这一关键材料的重大技术突破,让多氟多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公司正在努力从‘锂盐销售商’向着‘锂盐方案解决商’进行转型,从而实现六氟磷酸锂以及其他锂盐产品与客户的无缝对接。”多氟多董秘彭超对证券时报记者称。 彭超介绍,目前多氟多六氟磷酸锂生产能力已超6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5%左右。项目自产业化以来,从电解液端大幅降低了锂电池制造成本,为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六氟磷酸锂外,多年来多氟多通过自主创新,先后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制备关键技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新型电解质锂盐制备关键技术等,不仅为企业效益提升奠定了基础,更通过解决原料供给问题,为我国新能源、半导体行业赋能。 从几百吨的PVP聚合小厂,到如今行业第一梯队预备军,同样是化工企业的河南焦作新开源(300109),通过技术投入,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主业生产效率及规模的同时,也开辟了“第二赛道”。 “PVP生产链条长,需从采购BDO开始逐步加工为GBL、2-P、NVP、PVP。2013年前,公司采用的是分段式手工填料、倒料、聚合、打包等操作,生产效率较低。”新开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升生产技术,2013年公司通过对两条5000吨NVP生产线建设,开始采用DCS生产控制,中间体管道运输,聚合釜连续反应后成品打包,最终实现了中间体不落地,连续生产到成品入库。2023年,新开源又与技术方合作研发,建设落地了全球独家2万吨NVP生产系统,实现了公司PVP生产自动化,节约了物料、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回收率及生产效率。 随着传统主业的稳步发展,2014年起,新开源开始以横向并购的方式切入医疗行业,以“精细化工”为基石,寻求在“精准医疗”领域实现突破。目前该公司医疗业务主要涉及肿瘤筛查、分子诊断及NGS测序等领域,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强。 据介绍,新开源创立以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尤其是上市后,研发投入已从2010年的753万元,逐年提升至2022年的6900万元。 向“智”突破 农业大省绽放科技花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拥有一亿人口的农业大省河南,更是历经多年,打造了涉及粮食加工、畜牧养殖、食品生产在内的产业链闭环,为端牢国人饭碗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时代下,如何推动农畜产品、食品加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也是河南农副食品企业持续思考和发力的问题。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养猪效率上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消费水平提升,老百姓(603883)不仅满足有肉吃,还要猪肉更好吃。”对于生猪养殖行业高质量发展,牧原股份(002714)董事长秦英林认为,近年来我国养猪业迅速发展,猪肉供应已经有保障了。未来无论从行业健康发展,还是满足消费者物美价廉的消费需求看,都需要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他提及,对标全球养猪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丹麦,我国养猪水平,在产仔数、日增重、料比、成活率、产肉量、养殖成本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就是机会,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按照每年7亿头猪的产能,当前国内生猪平均育肥料比3.0,如果实现丹麦2.52的料比,每年能节省4000万吨饲料。按照亩产500公斤粮食计算,相当于节省8000万亩土地。 通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生猪养殖效率提升、降本增效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2021年,牧原股份和西湖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聚焦合成生物前沿技术研究,用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实现豆粕减量替代。目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产品项目已在南阳市内乡县开工建设,产业化落地。 “这一创新未来将能带动上百万吨其他氨基酸的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消耗,节省1.5亿亩大豆种植土地,降低养猪对大豆的依赖,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秦英林表示。 通过营养技术研发,2022年牧原饲料中豆粕用量就已降至7.3%,是行业用量的一半(行业水平14.5%),2023年豆粕用量进一步降低至5.7%。2021年牧原向行业公开了低豆日粮配方技术,带动行业减豆。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推动下,我国养猪豆粕用量已逐步下降至13%。 在食品加工端,河南企业也正在以需求为导向,探索用信息化、数字化赋能企业管理创新。 三全食品董秘刘铮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该公司近年先后建设了营销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全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物联网管理平台等系统,后续还将推进全链条业务流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分析中心建设,为管理提质、业务提效提供更加现代化、专业化的工具。 “为充分保证从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终端销售整个供应链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溯源机制和应急预案机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追踪、监督货物储运过程。如使用多采点智能温度监控仪、电子化标签、温度超限报警等措施,实现了对仓库、冷藏车的温度监管。”刘铮铮表示。 近年来,三全食品(002216)已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步伐,对生产、包装、堆码、储藏等关键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公司自动化水饺机和汤圆机、自动化立体冷库、二维码追溯系统、不良品视觉识别系统等,都是行业首家应用。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加持,有效提高了企业发展的动能和竞争力。 |
||||||||
作者: feixiang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