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动态 >> 文章正文
 

圆桌论坛二:资本+科技赋能下物管行业如何走?
时间:2021-1-2 1:58:12

      

  圆桌论坛二

      主持人:下面进入到第二场圆桌论坛,今年地产+互联网催生了800亿美元市值贝壳,这两年物管行业纷纷通过科技赋能,几位嘉宾提到了,如果科技赋能加上资本的翅膀结果将会如何,第二场论坛主题叫资本+科技赋能下物管行业如何走?

      下面有请:

      世茂服务控股执行董事兼总裁叶明杰

      鑫苑服务CFO黄波

      新城悦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兼董秘尤建峰

      特斯联副总裁谢超

      围绕资本和科技双重叠加怎么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所以也是为了节省时间,一开始我提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各位可以做一个选择题,两个话题各位老总各挑一个话题回答。

      第一个话题分拆上市潮还会不会继续?

      第二个话题物管行业是不是还是投资者眼中躺着赚钱的行业?

      尤建峰:这个问题其实我当时征求意见的时候稍微查了一下资料,今年是上市的18家左右,然后另外查了一下前30强地产公司背景物业公司上了17、18家了,剩下不是特别多。我又看到另外一个比较很客观的信息,联交所在征求主板上市条件正在征求意见,从原来上市前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2000万到3000万港币,提升到5000万到6000万港币,提升是非常大的提升,征求意见在2021年7月1号正式落实,如果按照它的这个条件,对应的管理面积在管面积,不是合约面积,管理面积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才有机会做到5000万到6000万净利润,所以在我们看来,要么就是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大的前三十前地产背景物业公司,要么在一些特色行业里面,或者在一些市场化程度做得比较好的第三方物业公司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机会,如果要说是不是有上市潮的话,有可能明年到三季度可能还会有一波,因为7月1号执行这个政策,是从7月1号接受表格开始,再往以后基本没有。

      主持人:您的明确判断到明年第三季度,基本上差不多。听一听黄总的想法。

      黄波:我顺着他的话题讲,现在来讲我感觉如果从上市公司地产下属物业公司来看的话,我估计可能排名前50的地产物业公司都有自己上市计划,所以你问未来的上市潮还会持续吗?我觉得它一定会持续,因为现在无论是地产物业公司,还是市场化的物业公司也都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力量帮助支撑驱动。但是我觉得现在有一些企业确实对于上市之后未来发展以及上市对自身企业成本的增加还是缺乏一些考量的,因为我们在接到一些中小物业公司,希望能够在近期上市,但是像刚才讲的,中国香港上市目前一个门槛已经在明年7月份开始,很多企业在今年中小企业实际上市对它关闭掉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是在发文成立所谓香港上市工作组,这个问题,现在企业很热,但是还需要慎重。

      主持人:看起来前途美好,但很多事要具体来算一算,才能把握政策的红利。我们请叶总。

      叶明杰:他们两个都讲了上市。我讲第二个。我认为,你刚才讲的“躺着赚钱”,肯定是拼命赚钱。

      主持人:快速奔跑。

      叶明杰:物业行业刚刚被资本市场认识,那个时候觉得只要是物业股票上市都涨得很好,但现在慢慢的会发现它不一样了。特别是下半年我们上市的压力就比较大。资本市场,前面很多的行业大佬在讲,最好是母公司不要钱,PE高;第二,市场拓展了,少花钱了;第三,收并购花钱多,风险大,所以PE低。我看了一下,资本市场的估值几乎就是规模、毛利、净利,所有的估值模型搭建我看基本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

      未来的挑战在哪里?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我觉得有两大方面。我个人感觉从资本市场和物业行业来看,资本市场要慢慢的从原来传统的,不是说母公司给的越多PE就高,长远来看还是要看自身,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从物业企业来看,我觉得有两大方面:

      第一,如何突破规模的天花板?这个很关键。规模的天花板在哪几个方面突破呢?

      1、现在还是相对粗放的,怎么精细化管理?以前物业企业很多是总包,再分包给四保业务,这种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没有再进一步盈利的空间了。后面往哪里走?往信息化走,提高效率。你又会发现,现在头部企业都在走信息化,这个空间越来越小。再进一步往哪里走?往精益化、标准化走,现在处于行业生存转型期,这是第一点。

      2、现在收并购有很多企业,为什么资本市场不喜欢?因为风险比较大。但反过来,如果收并购的企业回报价依然很大,而且风险也可控,是不是资本市场就会喜欢呢?大家说整合,我们说一体化、运营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些还是要解决的问题。

      3、现在很多都做增值服务,前面很多人讲了,实际上To C的增值服务很难,但是ToB的增值服务,或者ToB再ToC的增值服务相对简单。类似这样的,对于不同的物业企业自己去选择,要小处着手,而不要大量快上,仓促的布局风险很大。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要解决什么?创新。实际上创新围绕两大方面,一个是运营管理创新。这个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内部一直讲,还需要看科技创新是不是能够解决业务,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个很关键。第二,现在很多的新业务、新赛道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城市服务。城市服务在我看来有两大方面:一是保证系统运行稳定,路面系统、供水供电包括垃圾清理等等,还有一个是秩序,城管的秩序,保证秩序能够稳健,这是传统的城市服务。但物业企业进去又延伸了城市的增值服务、空间管理、场地资源利用,这些服务跟传统的服务不一样,包括To C端、ToB端的服务。

      在这几个方面看,这些业务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综合的成熟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需要有先行者,同时尽可能的小处着手,不要一下子触手太多,对于上市企业来讲还是有非常多风险的。

      我在总结未来怎么样让行业能够持续增长,一个是规模,一个是创新。

      主持人:谢谢。叶总说的逻辑非常清晰。条理非常缜密,世茂服务成立于05年,到今年15年的历史了,在管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整体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才有了您的两个层面进一步挖掘和增强。

      谢超:我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因为我是今天在台上唯一一个科技企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面,每一次物业相关论坛当中科技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恰恰是物管行业从躺着赚钱到积极赚钱这样一个转变,科技企业变成了一个受害者。

      主持人:来诉苦的。

      谢超: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变化,应该这么讲,有一个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科技企业渗透到物管企业的过程,随便一家物管企业科技部门的人数数以百计,甚至有独立科技部门,有独立的科技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科技团队深深刻入到整个物管体系。

      主持人:必须有的团队。

      谢超:必须具备。

      主持人:而且相当重视。

      谢超:这个过程就是我说的合久必分过程,后来发现科技企业没有土壤,后面还有半句话分久必合,为什么这么讲?整个物管体系和场景越来越复杂,复杂程度超过任何一家物管企业能去打造数字化的过程,现在可以围绕智慧社区和智慧产品可以做,物管企业可以支撑得住,当我们把整个物管业务领域从躺着赚钱到积极赚钱迈入到整个城市服务阶段的时候,再由物管企业打造科技平台,完整的科技体系是很难支撑,我相信在未来有一段时间会发现它是一个分久必合的过程。

      主持人:谢谢谢总,谢总说的都是实在话,大概意思你们先干吧,你们干到一定程度,你们干不了还得我们来干。没有关系,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融合时代,融合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你几年前压跟想不到的行业融合到一块去。

      第三个问题,随着管理面积扩大,其实也说到科技,科技系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恰恰不准备让谢总回答,我准备听一听物管公司的老总观点,请两位,先请叶总。

      叶明杰:科技数字化谈了很多,我一直觉得物管行业数字化程度很低,它甚至低过于地产行业,我看了很多行业,地产行业也是属于低数字化,哪一类数字化程度高呢?我们认为消费频率越高,越高频越低客单价,你会发现数字化程度越高。

      主持人:因为数据量大。

      叶明杰:数据量大是一个方面,第二还有一个致命的,大数据或者数据做什么用的,它要解决是一个精准,但是我在地产干了很多年,它就没有办法闭环,没有办法闭环解决不了精准问题,比如说地产公司蛮有钱的,地产营销其实上是可以在哪个平台搞了很多,但是这个客户成交没有成交,为什么没有成交,你的数据没有闭环的。

      第二,现在我们的土地市场一直在做完全市场化,竞拍组团,但是很多的定价其实是行政化的,怎么数据化?这是地产的原因,地产标准化程度高。地产做数字化时间早。那么物业呢?我们做了很多年,物业的标准化其实是没有的,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何来信息化,所以业内的问题是这样,但是如果解决了标准,我们前面讲管理要精细化,先标准化再能够精细化才能够数据化。

      主持人:有法可依。

      叶明杰:实际上把现场业务做标准,我们做的网格化,我们现在没有做到更多标准化,现在是一个模块标准化,也是一个标准化,和之前不一样,标准化程度高了很多了,它就会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术,不然没有数字化。我想说未来的数字化也要解决精准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效率问题,第二解决服务体验问题,对于物业行业来讲能够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数据化程度很高,现在也有数据化应用,不是没有数据化应用,现在数据化应用应用在哪里,应用在对内管理这个环节,但是这个数据化应用相比较我们讲的数据化应用,类似于消费品这个数据化应用比较窄。

      这种数据化应用未来会在服务上,会应用在哪里?我一直理解它不是大家讲的O2O模式,这个是属于高频,不是物业公司干的,物业公司应该干什么,干服务提炼型的,这种是不能被这种线上电商所替代的,这些业务才是你的强项,所以在这个上面大数据要解决的是什么,就是客户画像问题,作为十亿流量大家讲了很多,对客户进行多维深度画像,同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定制化服务这个很关键,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我们整个增值服务就可以形成。

      基础标准未来发展需要大家努力把它从标准慢慢走向精细化再数据化,实际上是整个业务在线,这是一个发展过程。第二个它的应用应该是从我们自己的对内应用开始。再到增值服务,增加收入,但是也要聚焦,不要说卖生鲜类的,实际上很难。类似于高频低客单价格尽量不要去做,但是可以给客户做一些更好的服务。

      主持人:谢谢叶总,叶总逻辑缜密到什么程度,电视台就喜欢您这样的嘉宾,您最后总结剪完可以搁在新闻里播,前面大段陈述放在专题里搁,他等于做了地产又做了物业,一个项目全周期都经历了,地产带来什么启示可以用在物业上,物业有什么优势对地产有什么帮助。尤总讲一下科技数据系统未来怎么赋能。

      尤建峰:科技的概念应用在物业里面在17、18年在市场上和物业行业里面交流比较多,再往前有几年关注外拓,有几年关注社区增值服务,科技变成一个默认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所以其实对于物业公司来说,实际上科技应用一方面是像所有企业一样有内部管理一个需要,这个其实谁都是一样的,内部管理经营决策。叶总说到在物业管理的面向客群业务管理系统方面坦率说的确存在业务标准化不够,甚至因为物业行业它是一个存量行业,又面临大量的老小区是面向客户业务特别好的,它的更新改造其实面临非常大的成本投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其实我们要反方向去看,对于很多地产背景物业公司,它可以给地产公司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让地产意识到有一些场景的应用是非常有利于业主体验,也非常有利于物业公司提高管理效率或者是给未来各种经营有很多很好的条件。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的小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它在客户体验方面或者是小区管理方面,比如现在很多新的小区已经用了这种视频智能分析的系统,我相信这个系统实际上物业公司现在已经在用了,这个概念在18年左右提出来的,它就是可以在相对分辨率比较高的摄像头,可以抓拍到物业公司原定设定异常场景,比如车辆排队比较长了,垃圾溢出了,比如说不该出现人的地方出现人了,有人闯入了,可以非常好的把异常的情况派送给相应服务人员,很快做相应响应,使得整个客户体验和物业管理效益有一个非常好的提升。我应该这么说,如果面向未来的话,其实在我们面向客户的体验,以及面向物业现场管理方面做到极致之后,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前面像李长江总讲到的,他们已经开始在做了,对于客户大量标签,能够把业主和住户标签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上午我去参观了19年特别特别火的时候,我们劲松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就能够做这样一些系统的设置,但是实现不是特别难,但是他们就是想到这样一些方案,他们能够把每一个通过点进行面部识别,知道哪一个老人多久没有进入小区了,如果这个老人时间太长了,可以进行通知。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候,老年人占了40%,有很多跟老人相关服务的需求。

      主持人: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建峰:所以面向未来更精细化的运营的话,它需要物业公司在针对我自己这个客群我要开发出更多一些应用的场景,可能给每一个业主有更多的标签,然后能够做更多的贴近的服务,有些服务会为物业公司带来价值。

      主持人:是为了增强品牌黏性。

      主持人:谢谢尤总,我觉得举的例子特别好。你说这事难吗,也不难,主要是创意点得想到,对于小区日常服务的管理当中会发现,通过小的科技手段就能够帮助你规避很多风险,而且能够帮助你给整个小区带来大家特别关注的需求服务提升。对于小区来说,不管是老人本身还是子女、家属,都关注这个问题。原来没有人脸识别的时候,可能只能打电话等等,个体之间或者家庭之间去实现,但现在有了这个之后,整个社区的管理都可以实现。

      下面这个问题,资本和科技赋能之下,物管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会如何?这个问题先问一问黄总,您跟我们说一说,在双重的赋能之下,您觉得将来新的竞争格局有没有出现新的变化?

      黄波:现在已经能看到这个变化了,就是马太效应,有资本叠加的就能够去招引市场关注,有品牌,有人才,有硬件投入,能够扩大更大的市场。

      主持人:是全方位的。

      黄波:对。刚才讲了资本+科技,我认为未来对于行业集聚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可能就不再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是一个集团化公司的合作,是几千万平方米级的,未来甚至上亿平方米的合作都会纷纷出现,也就是龙头企业,现在可以看到头部企业,但在未来真的会突现龙头企业。

      主持人:面对这种竞争。比如说,我们作为已经在竞争大潮当中的物业服务企业,您觉得咱们怎么做呢?

      黄波:我们就是夹在中间上不上、下不下的企业。刚才有领导在说中型物业企业,其实中型物业企业在上市以后很尴尬,在资本市场好像对小而美的企业不是特别的宠爱,大家更喜欢体量更大的、母公司更强大的企业。对于中型企业来讲,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部分只能把自己的业绩做好,扎扎实实地做,实打实的拿业绩说话。另外一方面,站在行业的平台上以后,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行业的动态。所以对下来讲,我们是在拼命做全维,寻找新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行业一旦格局发生变化,像中型企业要么就进入到头部,要么未来真的没有腰部,只有腿部和头部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当然想进到头部。

      主持人:一场比赛都不争工厂了,在两边打来打去。

      黄波:很可能是这样。

      主持人:我们祝福鑫苑早日进入头部,再接再励。下面再来问问谢总。我这个问题是资本+科技的双赋能,您看您怎么聊。

      谢超:我觉得从科技赋能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情况,我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趋势。物业公司从传统的社区场景现在开始往外拓,慢慢走到城市服务这个场景。刚才讲了很多科技手段,所谓科技赋能都是围绕社区场景。但是,恰恰当我们需要迈到更多、更大的场景的时候,比如走到城市服务场景的时候,科技赋能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为什么大家说今天科技公司越来越少的能参与到物业公司的场景中?是因为物业公司已经在自己的场景中做得非常成熟了。我已经不好意思跟物业的老大来讲,我们曾经作为科技公司在物业公司里有什么想法,因为我们不专业,我们对这个行业不专业。但是,同样的问题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我们原来考虑的是社区单一的场景,包括特斯联在内,2016、2017年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同样的,从2019年开始走到了整个城市升级。我们定义的是如何建设一个全新的数字城市。城市这么多场景,科技公司能做哪块?能参与到数字城市建设的哪个环节?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果物业公司未来要变成一个城市的运营方,我们是想变成单纯去接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还是真正变成一个数字城市的运营者?这是有质的差别的。同样,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我们只是做一个单一小场景的微小科技公司,还是变成一个数字城市的建设参与者,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话题。

      主持人:高度和深度都不一样。

      谢超:是,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相信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希望摘取科技领域的皇冠,就是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同样,所有的物业企业都希望变成数字城市时代的运营者,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

      第二,传统思路,也是发展数字化的趋势。传统有了社区的场景,有智慧社区的数字化系统,再基于数字化系统进行赋能,提升运营效率,这个方式已经落伍了。这个看法是非常传统和被动的。我记得刚才有一位大佬在分享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接受物业需求的,我觉得思路是一样的。在科技公司的角度来看,整个数字化体系的建设和科技赋能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根本不考虑数字化系统的问题,我们讲的是一个数字孪生的社区,数字孪生的商场、数字孪生的城市,就是融合在一起,不再分说如何赋能、如何建系统,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二点。

      第三,如果往数字化城市也好,还是往数字化物管,更多场景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陷阱。数字化的建设有三种情况:

      1、当我们要外拓一个新的数字业务的时候,或者新的城市业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匹配对应的数字化系统,比如说做城市服务,一定要跟着城市服务的数字化平台,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否则的话我们跟传统的华为公司有什么区别。

      2、在传统的物管公司的服务场景里,上这套无人系统也好,还是什么系统也好,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效率的提升。

      3、即便投入了看上去很好很美的数字化建设,科技的产品和系统,实质上是没有给我们带来效率提升的,反而给我增加了负担。恰恰是在整个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科技赋能也好,数字化发展赋能过程中,这三种情况是最多的,如何判断这种情况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最后举个例子。刚才尤总提到了关于人脸识别识别老人居家看护的环节,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这个方式在人脸识别出来之前,十年前就已经实现了,他们怎么实现的?通过门禁卡。只要门禁卡48小时没有出入的通勤记录,也同样可以判断。科技进步之后,是有一个质的提升吗?未必是。

      主持人:这种方式,比如说从门禁卡变成人脸,大家会觉得更鲜活,接受起来更容易。

      谢超:现在另外一个趋势,大家不愿意接受人脸识别也一样。这个方式是左右两面。

      主持人:创新和背后的风险,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

      谢超:我举这个例子的核心不是在说风险的问题,未必能在所有的场景中都要用科技进步之后的产品,用一个非常成熟的、低成本的科技方式也同样可以实现管控手段,这对物业公司来讲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人:谢总的意思是,方便了也没有觉得多方便,风险还增加了,不一定需要用这个东西去做这个事。

      谢超:当然,作为科技公司肯定不能承认这一点。

      主持人:我相信谢总所带的特斯联是特别好的科技公司。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科技大学毕业的。我跟他在这儿聊,我就想起上学的时候采访我们学校理工科学生的感受。他的表达是一个科技人才的表达方式,说的特清楚,而且还有自己的生动案例,有自己过往的经验,讲得特别好。

      进入到最后一个话题,虽然意犹未尽,未来行业会不会诞生类似于贝壳这种平台化的企业,因为我们开头拿贝壳说的事,贝壳800亿美元市值让人注目。先从尤总,您觉得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尤建峰:这个话题挺大的,贝壳的想法是整合整个行业,具体的做经纪的经纪人,把所有的信息整合在它的这个平台,我想来想去,物业行业我个人觉得还是蛮难的,可能会出现规模比较大的企业。

      主持人:刚才黄总是看好的,反垄断都整出来了。

      尤建峰:我是觉得平台型的企业本身是要为整个行业服务,但是我觉得因为现在这个行业最终走向一个相对集中会提升,现在程度很低的,但是还是会有几个大的集团会有分割的状态,很难说有一个平台大家都认可这样一个平台潜入进去。所以我是觉得偏微观一点。

      主持人:这个话题尤总灭灯了,黄总呢?

      黄波:我觉得这样,贝壳和链家我们能不能对它理解一个是平台现象公司,一个是平台服务公司,你刚才要不要成为一个垄断行业或者龙头企业的时候,我们对标贝壳这个话题有一定的争议在于,贝壳本身是平台化的,更多注重是客户资源,真正线下服务倒是相对弱一点,是链家的,如果把这个问题改一下的话,我相信尤总一定会支持,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物业行业的链家。

      主持人:如果是这个话题,尤总您觉得会吗?

      尤建峰:现在已经有几家了。

      主持人:灯已经亮了。回答有没有可能出现链家?叶总。

      叶明杰:我是觉得不会再出现跟贝壳一样类似的企业,大家在讲贝壳我就在想贝壳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司大家有没有搞清楚,我在去年开始对它有一些了解,之前还不是很了解,去年我了解了,你看贝壳,贝壳怎么来的?贝壳以前是链家自己多年的基础能力,通过线上化形成了它的ACN网络,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业务层面标准化的问题,分十个节点拆分拆掉了,从哪里切入呢?从经纪人之间恶性竞争。

      主持人:把它明晰了。

      叶明杰:它怎么玩呢?这个平台还是玩数据,提升效率,提升服务体验。第一个环在ACN,ACN怎么做的呢?ACN进入到一个城市以后一定要有一定技术规模,当时左老板怎么做呢?收并购这就是简单的手段,20%说能够自己转起来,转起来有数据,数据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效率问题。解决效率问题就在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服务体验问题,形成闭环,再对ACN网络形成闭环增加规模量,你看它的逻辑是这样,有一个基础流量。

      有一个密度浓度,物业企业现在大家都在讲方向(结构性),我跟你讲不成熟,而且聚焦于区域也不行,现在看一下我们以前讲聚焦区域是不对,应该聚焦城市,最早讲聚焦街道型做不到,太牛逼了,太超前了,你定了这个战略,是不是在这个实际点,你会发现,它如果说能够聚焦到城区,也能够类似于贝壳有一些基础量,是不是能够转起来,是不是解决效率问题,效率问题是不是可以降本。前面在讲,这个要增长物业费我觉得太难了,如果一个物业企业要增长,物业费提高是太难了,基础物业还是比较难的,不是靠后面增长,就像它还有一个方式就是降本也一样,实际上还是提高毛利率,就两个方向,我理解是两个方向,当然牛逼的是它有基础物业,还有一种是增值物业,其他是其他赛道,不是你想做就做的,你进入越多,你可能存在风险越大。

      主持人:进入赛道未必跑得起来。

      叶明杰:我在想物业行业,你刚才讲资本,资本+科技,实际上资本这个东西就是双刃剑,你拿资本的钱压力很大,你说资本+科技干什么,逼着你的转型升级,不逼着你的转型升级怎么办?你还是拿着资本,再加上科技做赋能,我认为压力很大,这个钱不是白拿的,它天天逼着你做业绩,赶紧赚钱,赶紧涨,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最终逼着你一定转型,如果物业一定转型一定往这个方向转,贝壳是什么公司呢?是运营赋能型,它不是完全像电商这种平台。那个时候实际上不是说愿意就行,而是逼着你,不愿意也得愿意,你看贝壳的逻辑,很多小的经纪公司不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得淘汰,赚不了钱,经纪人都走了,跑了,实际上是这个逻辑。但是你也发现贝壳我也不害你,没有关系,你也不要认为我进来把你给坑了,没有,就是合作,物业合作现在要合作,不要大家都把这个墙树起来不太好,我理解大家在增值服务在各个产业链方面做深度,从我们自己行业里面做,不是说这个是我的,我原来跟他们讲,如果几十万业主这个算蛮大的规模,刚才长江总说1000万,小的就是几十万业主,我们一两百万,就算两百万这些数据真的很牛了,我们讲客户用户数据,看淘宝和腾讯有多少数据,你这点数据对于它来讲真的是毛毛雨,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个叫运行机制,你的运行机制不行,所以这个合作上面得有机制,通过机制整体提高,大家应该做合作。

      主持人:我建议鼓掌,叶总说的特好,要团结起来,其实信息化时代你想太强没有那么容易,关键是尤总老皱着眉头,您听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尤建峰:叶总他的思路比较开阔的,我前面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墙盖起来,一直在倡导社区增值服务的联盟,物业公司如果能够联盟的话,对于物业这个行业更好,让这个行业更好抵御像美团这种,对这个行业会更好。

      主持人:同意,最后请谢总来说说,因为贝壳科技公司,从科技行业角度分析文戏。

      谢超:文人相亲,在我的能看到未来里面,其实是没有像贝壳这样企业,太久的生存空间。因为贝壳数据层次太强,它没有真正自己的实际场景,没有真正物理值,在我看来未来里面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在单一场景里面非常深度的专业的垂直服务商,包括数字化信息化在内,这是做小而美的企业,这种数据的深度不是你搭一个平台,具备这种场景具备的,你必须对这个场景具备掌控力,而且可以深度下去这是第一个方向。

      第二个发展类型,是转化成一个真正城市运营商和运营者,变成一个非常伟大的企业,同样因为我们做一个城市运营者,数字城市运营者,同样数字的深度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我看来这样两个方向才有最大的空间,而且我相信后者在数字城市运营者上面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主持人:谢谢!最终其实专业化这种深度是必须的,很多事深入下去之后才能不断找到新的价值点,掌声感谢四位,一起合影!

作者: feixiang 来源: